Q:政治學怎麼讀?
其實政治學在念的時候,建議背一些通用的概念,
像是以下實證主義啦或是之後說的意識形態,
無論怎麼考都幾乎可以派上用場喔
前言:高考上榜好ㄧ陣子了,
研究所畢業後短暫地在某日商航空當卑微的空服員,
意外考上國考後,筆記放在這兒希望對應考生有點幫助J
●行為主義Behavioralism與實證主義positivism相同,主張實證研究和價值中立(去除帶有價值的規範)。行為是主要研究對象,因其可被觀察。根據David Easton對方法論時期的分類,1930s(二戰後)至1960s為美國行為主義大放異彩的年代。美國政治學會會長David Easton,A.Almond等行為主義學者提出政治系統論,企圖涵蓋所有的政治現象。
行為主義此階段學者受實證主義影響,排斥哲學式法條式規範式的研究方法,強調政治學科學化的特質。研究者須以謹慎的態度進行知識積累的工作。透過科學方法(觀察、假設、驗證)建立一套理論,目的是為了描述解釋預測政治現象。與此相關的形式化理論(formal theory):化理論為公式,以求解式預測的演繹體系,咸認為政治可成為科學。
然1970s以後,越戰驅使美國面臨價值判斷的問題,有鑑於科學上的統計量化(如傷亡人數)過分化約更重要卻相對模糊的課題(如越戰是否應持續)。因此,行為主義(實證主義)面臨批判:
1.價值中立的謬誤:無法解答價值性問題
2.實證研究的謬誤:落入數據化、無關緊要之精確的死胡同
3.建立自然科學的法則「若A則B」是不可行的
4.「現象即為合理」的問題:如:系統論只把焦點放在可供觀察對象(輸入、轉化、輸出、回饋),而不去思考該制度或現象應存在。
1969美國政治年會上,David Easton提出「後行為主義」,原則如下:
1.政治研究不用再價值中立
2.政治研究者應更關心社會現實
3.重要的模糊大於無關緊要的精確
=>1920年維也納學派帶領的實證主義(實證主義)風潮沒落,不同於行為主義,後行為主義標榜「多元研究方法」,後行為主義時期研究途徑特徵:
1.規範(質)+實證(量):不強調價值中立
2.制度+人:彼此間有相互影響關係(中層理論)。1920前正式時期宏觀法哲學+二戰到1960末行為時期微觀的人
3.靜+動
4.回歸價值討論也兼實然分析
此階段,1970s後除了保有傳統規範式研究方法亦出現新制度論,新制度論核心假設:個人行為與制度間會相互影響,制度足以影響人的行為,原因如下:
1.制度給予、限制政府制定政策的能力(依法行政)
2.制度提供的資源、機會決定了決策者的決策範圍
3.制度界定行動者的行動範圍(總統和區長範圍不同)
4.制度決定行動者之間的權力分配模式
補:D.Easton方法論時期
1.正式時期(1920前):法哲學
2.傳統時期(1920-30)/舊制度論:
對象-制度化國家、法律
理論內容-憲法行政法
研究法-法哲學式
芝:Merriam&Lasswell權力學派
維也納:實證研究=邏輯實證論,目的是完善憲法--->科學主義式研究、中立客觀、政治量化形式化、跨學科合作
3.行為時期(二戰-1960末)/系統論:
威瑪、去規範、價值中立、反抽象、實證化傾向、去「國家(人民主權土地政府)」因其不能被實證且具規範特質、「形式化理論」、原子式本體論(無抽象集體關係)
4.後行為時期(1970.1969後)/新制度論
對象-動態的國家,重視相對複雜的政治過程
理論內容-國家自主性、國家能力
研究法-量+質化
§新制度論主張人和制度相互影響,相較於舊制度論,用較新的動態觀點做不同制度的比較。研究途徑:
-結構制度論(如政府體制)
-歷史制度論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Marx《霧月十八》鑲嵌性embeddedness:人類並非隨心所欲在自己選定條件中創造歷史,而是在一個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擔下來的條件中創造(路徑依賴,任何偏好和變遷均是鑲嵌於制度環境中,受制度因素影響所形塑ex:美國18th建國初期選擇鐵路而非公路作為主要交通系統。柏青哥(小鋼珠譬喻,歷史演化如沿上窄下寬樹枝狀途徑拾級而下)從事一個選擇同時已經排除其他選擇,也構成其後選擇限制條件。原因:sunk cost.organizational inertia.機會成本的取捨:變遷帶來的利益無法彌補變遷付出的成本
-社會制度論:國家與社會互動(如統合主義),同型化Isomorphism
-理性選擇論(如制度設計對投票行為影響):rational choice approach
焦點:探討制度因素如何對理性自利行動者造成影響。
命題:理性自利行動者非在vacuum環境中進行決策,行動者身處的制度因素將對其行為、決策樣態造成形塑效果。如:Dunleavy的Bureau Shaping Model
新古典經濟學 |
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緣起:對新古典經濟學的反動 |
理性性質:廣博理性(經濟人) 交易成本:0Pareto Optimal 群體決策與個體決策:屬性同 組織內部關係:市場契約關係延伸 |
理性性質:有限理性(行政人) 群體決策與個體決策:屬性不同 如:Principal-Agent Theory如何解決兩者資訊不對稱產生的交易成本及怠工shirking問題? Transaction Cost有關交易成本Oliver Williamson認為代理人理論僅聚焦於事前風險預防但卻缺乏對事後風險進行控制,應發展各種治理機制控制風險。 |
規則制度論:人類行為的共同法則(如Olson集體行動的邏輯free rider)
限制:決策是心理或制度影響?
石油危機、越戰、T.Kuhn《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c Revolution典範Paradigm:對行為主義提的價值中立、科學方法的有效性提出反擊。
定義: 是一種知識架構,而在此下的知識研究者受到該知識架構下的核心假設、價值或理論所限。
內涵:
1.典範內的核心假設都是未驗證過的,根據這假設發展出的理論本身就不中立!
2.任何時代都有獨特典範存在,也都有無法解決的問題(異例)
3.科學進步並非指累積的學術研究,而是建立在典範轉移上,如哥白尼
4.因此,實證主義只是時代下產物,非提供真正解答的工具。
※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新制度論下,歷史學研究法所重視。制度也是一種路徑,行為者或研究者會受過往經驗或既定印象影響呈現高度規律。
※理想型(ideal type)社會學家Weber創:對特定概念界定時僅需將概念的主要核心特徵進行歸納才不會因枝微末節在界定概念上出現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