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高考上榜好ㄧ陣子了,
研究所畢業後短暫地在某日商航空當卑微的空服員,
意外考上國考後,筆記放在這兒希望對應考生有點幫助J
●公民文化與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社會資本
最適民主國家的政治文化是6:3:1混合的「公民文化」
全然的參與式文化會造就政治狂熱
公民文化代表的中庸、多數決價值,才能保證人民理性政治參與,如:英
※補充:公民治理Citizen Governance(模式)
連公管:提出者是Richard C.Box
源自1.對市場個人主義Market-Individualism不滿2.不滿意公民被矮化成消費者
公民治理原則:1.等級原則:依議題層次決定決策權歸屬,攸關所有社群成員權益者須交由公民決定;技術或工具性決議交由專業人士決定2.民主原則:重視公民參與社區事務之過程3.課責原則
公民治理機構與行政官員角色(連代議士角色
※政治次文化political subculture
與社會中各差異特徵有關,沒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是全然同質的
如:種族上次文化(美黑人多為民主黨支持者)、語言上次文化(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法語區)
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互動習慣、互惠價值、道德義務、信任、社會責任
Francis Fukuyama
緣起: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經濟思想一直被新古典經濟學派(自由市場競爭學派)所主導。福山認為該學派有80%正確性,以理性和利己假設作為理論建構基礎。問題出在未獲適當解釋20%人類經濟生活也是根植在社會文化生活中不能把經濟單獨脫離出來
論點:自由的政經體系要依賴活力的公民社會才能維持下去。公民社會是各種中層組織所構成的複合體(企業、公會、志願團體、慈善機構、媒體、教堂、教育機構等。公民社會基礎在家庭通常經由宗教、傳統和歷史習慣等文化機制建立,其運作基礎在倫理和風俗,政治活動僅能間接對其造成影響。經濟效率並非僅靠理性自利行為達成,群體努力也是達成效率重要途徑,有共通倫理價值社群不需要嚴謹契約去規範,企業在此種經營成本就會低廉
●政治社會化(影響政治行為)
在特定政治區域中,個人獲得關於政治事務的認知、偏好、評估等概念的終生持續過程,會導致政治文化改變。
政治社會化過程:
本能控制:群居生活的自我控制、修正符合社群團體
文化傳遞:通曉存在於該社群中的運作規則
角色練習
●政治參與與社會運動
※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
源自蘇格拉底政治思想,此論賦予個人與國家/政治群體對抗的理論基礎
公民基於某些道德理由,對於認為不合理的政治處分予以回絕
非暴力得行動模式(消極抵制):建立在尊重國家法律體制上,抵抗的對象是政府不公義行為,非國家本身,如:甘地(印度自殖民地角色解放)、金恩M.Luther King(黑人解放運動)、Thoerau《論公民的不服從》
※社會運動
集體合作,針對特定議題表態企圖引起政府重視
不同於利團,不講求成員身分固定性或組織概念明確性,運作時間不固定,可能因任何因素停止運作(如:人數不足)
傳統社會運動
Hannah Arendt以負面的社會疏離角度解釋。
- 身分:受壓迫的人
- 主張:物質性議題
- 意識形態重視程度:少
新社會運動
1960年代新左派參與式民主特質。
- 身分:後物質主義社會下生長的年輕人、富人
- 主張:後物質性議題
●民意、政治傳播
V.O.Key一些政府要慎重注意的民眾意見。
則不是以政府角度出發,而僅單純以人民偏好之綜合(正反意見皆尊重)
:意見的匯流、集體活動產物、非政治態度(根據客觀事實改變)、可被察覺的只是部分意見
:民主性、盲從、部分性、二元性(顯隱)、不穩定性(如Converse無態度解釋)
1.Converse 的無態度解釋(non-attitude),一般人政治練達力(Political sophistication)低,受訪時如黑白猜拳隨意且不固定。
- 測量誤差解釋,問卷設計問題,問題在如何使測量工具更準確反映人民意志?
- 資訊與既存傾向解釋,受認知心理學影響。訊息(Receive接收)→心理圖像(Accept接受)、既存傾向(Sample取樣)。政治練達力中等的人有接收政治資訊能力又有改變信念體系可能,易成為媒體改變對象。
- 政治社會化歷程(如:親子間政治意見溝通、世代間生長背景差異)
- 政府施政表現
- 憲政制度的差異(如選制:多數決制國家,執政黨常忽略輸家的政策內容;共識型民主國家,同樣是輸家卻會被聽到
※政治傳播
指個人、團體、政府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將政治訊息傳達給其他的個人、團體、政府,希望影響接收者對政治事務看法的一種傳達過程。而上述之間接傳達方式即是以透過中介(媒介)為之。
傳統的政治溝通要素中,Karl Deutsch (溝通者、訊息、媒介、接收者、回應)所指的媒介組織是中立的,但在現代政治溝通過程中,傳播媒介如:電視台、報章、新聞傳媒開始成為具自我意識的自主機構。
1.議題設定(守門人)理論agenda-setting hypothesis:優先報導
2.預示效果理論priming effect:心理預期、事發前、長期灌輸特定價值
3.框架效果framing(分插曲式和主題式) effect:解釋角度是事發後,如1990s美進兵伊拉克
4.結構性偏見structure bias:是經營者立場、重視畫面,並非如一面electric mirror
5.Neumann, Spiral of Silence:強勢多數(主流意見、大眾傳媒);沉默少數
6.Lazarsfeld兩階段傳播理論:發軔於1950s前電視機仍不普及年代、意見領袖
樂隊花車理論bandwagon:傾向支持民調較優先的候選人
●人權、公民權
人權:人生而為人即應享有、國家亦應透過憲法法律條文加以保障的權利。
理論:Locke天賦人權、社會權利說(人是社會文化產物)、法律權利說
Ranney人權包括「公民自由(基本人權,先於國家)」、「公民權利/政治自由(建國後政府賦予人民的權利)」
Vasak:
第一代消極;第二代積極;第三代集體的人權觀念(資源共享、全球災害救濟)
相關著作:
英:人權保護狀
13th《大憲章》
17th(1628《權利請願書》
1688《權利法案》
美: 《獨立宣言》
法: 《人權與公民權宣言》
國際法: 1948《世界人權宣言》《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公民權citizenship
Marshall提出,認為公民權涵蓋基本人權
國家公民應具有的權利事項要透過憲法法律規範財產生效力。
公民權包括:
- 公民權利civil rights:基本人權不可被侵犯
- 政治權力:參政權
- 社會權利:社福、受益權
補:美言論自由的判準:明顯且立即的危險、惡劣傾向(顛覆政府、傷害人的言論)、邪惡份量(如麥卡錫主義、排他性言論)